全球國際局勢嚴峻,後疫情通膨帶來的壓力衝擊不少人的民生需求,薪資跟不上通膨怪獸使得實質購買力出現明顯衰退,大型外商藥商員工紛紛以不同的方式向雇主提出加薪的需求。
輝瑞 (Pfizer)
今年八月,在計畫於2024年關閉澳洲第四大城市珀斯(Perth)工廠後,輝瑞提出未來三年共調薪12%的計畫,然而,這並不符合員工預期。
「 近期的加薪包含從今年四月10%的獎金和2021年提供的COVID-19疫苗獎金,且過去10年來,相對於消費者物價指數僅成長26%,輝瑞整體薪資幅度提升超過40% 」輝瑞發言人說道。最終雙方協議以加薪14%與8%的獎金調整。
根據當地《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導,澳洲墨爾本另一頭員工也跳出來表示目前薪資成長水平遠低於通膨帶來的壓力,11月國內通膨數字已達7%,創下32年來新高,上升幅度約為工資增長速度的3倍,預期下個月將來到8%,超乎想像的物價壓力迫使超過100名員工走上街頭進行抗爭,澳洲聯合工人工會(United Workers Union)表示這次的抗議行動主因來自輝瑞拒絕合理的加薪,並要求調整工會提出的條件。
根據工會報告,輝瑞提出三年內加薪10%的提議,並附加員工若離職或被解雇須償還年度特殊獎金等條件,相反地,工會則是期待將薪資調整至接近通膨利率的標準:三年加薪17%,並綜合評估輝瑞獎金的提案以利達成雙方共識。
根據外部獨立市調公司資料,澳洲輝瑞員工薪資水平比目前市場中位數薪資高出18-30%。「 公司正積極與工會達成協議中,讓受薪階層獲得合理的薪資與補貼,解決因通膨所導致的生活成本上升 」輝瑞公司發言人說道。
葛蘭素史克 (GSK)
今年四月GSK與英國和愛爾蘭最大工會Unite達成提高薪酬的協議後,避免了一場超過1000位員工罷工的事件。
今年四月英國國內通膨數字達9%,創下40年來新高,然而根據今年初公佈的2021年財報和英國工會聯盟數據,GSK營業利潤高達62億歐元,GSK執行長Emma Walmsley薪資成長17%,達820萬英鎊,相較之下,GSK員工卻僅收到2.75%調薪,薪資待遇的不公加上通膨的壓力席捲而來,迫使GSK工會成員舉行首次罷工投票,蘇格蘭和英格蘭共86%員工支持罷工行動。
經數度協商後,GSK很高興能和英國製造廠員工達成協議,允諾將提高4.5%底薪,並提供英國GSK員工額外一次性的周薪作為特別獎金,相當於員工底薪的2%。
賽諾菲(Sanofi)
今年六月在總部的指示下,賽諾菲僅允許韓國分公司今年整體調薪1.5%,與通膨調薪幅度保持一致。在去年疫情威脅下,部門整體銷售額增長約7%,僅落後總部要求的7.6%約0.6個百分點。
今年六月韓國消費者物價指數達6%,創下過去24年新高,員工自從接收到調薪通知後,雙方已進行8次談判,工會曾將其調薪需求調降至4%,然而,賽諾菲仍拒絕此要求,雙方員工對此深感失望,並聯合工會將持續罷工抗議。
薪資增長真的不如預期?
根據英國保險經紀暨諮詢公司2021年底調查,相較於原先預期的4%,2021年全球藥商與生命科學公司平均調薪實際達4.5%,並預期2022年整體薪資將提升至4.6%,然而,去年調薪的增長主因是疫情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導致的同步膨脹,隨著疫情解封帶來的經濟效應逐漸弭平,高物價帶來的消費萎縮,已讓實質購買力出現明顯衰退。
閱讀更多:物價飛漲,醫療保險費用蠢蠢欲動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年中發布的2022年全球生活成本調查(Worldwide Cost of Living Report 2022)報告,近期英國倫敦的當地購買力指數(Local purchasing power index)居然接近於生活成本指數(Cost of living index): 77.8比上77.87,3年前兩指數是92.76比上81.4。
此外,近期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所長Adam Simon Posen談到,疫情後經濟結構的問題和英國脫歐造成的企業投資陷入停滯與勞動供給人口大幅下滑有關,目前就業市場人才需求日益漸增,尤其特定領域人才更加被重視。
藥商的轉型勢在必行,特定領域人才炙手可熱
根據目前產業趨勢,藥商與生技公司著重投資在AI領域和大數據分析領域,極需具備數位分析技能、數據科學知識等人才,以符合未來研發需求,除此之外,藥商也有許多高薪的職位類別,包括市場准入(Market Access)、醫藥學術(Medical Affairs)、研發(R&D)和數位行銷與策略(Digital Marketing/Strategy)等職位。
與其他行業一樣,如何吸引與留住技術門檻高的人才,是眾多公司的重要課題,方式包括提升加薪預算、彈性的工作場所、改變健康、福利制度與退休規劃等,甚至提供優渥的推薦獎金和高額的簽約獎金都是潛在保持良好競爭力的選項。
**本內容僅提供企業、政策和學術等公開相關資訊。關於個人健康狀況或疾病治療方面的問題,建議應向專業醫護人員諮詢意見。
補充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