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藥商併購好嗎?三點看為什麼大藥廠要不斷「大魚吃小魚」

藥商併購好嗎三點看為什麼大藥廠要不斷「大魚吃小魚」
Photo credit: iStock

藥商的收購行動逐漸轉往專業領域(specialty care)藥物為主,包括基因療法、免疫腫瘤學、微生物基因體、孤兒藥,而今年2022年第二季,全球大藥商一共出現了182個收購或合併的案例,總金額超過300億美元。

因素一:併購帶來好處

對於製藥業而言,收購或合併有助於實現加乘效應和增加產品的市占,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說法,利潤率高的公司透過收購規模小的公司有機會能夠達到1+1大於2的效果,公司可能藉由收購具有相似產品線的公司來擴大同一治療領域的影響力,同時也能夠消除原先競爭對手。

有些大藥商則是會採取擴大產品組合投資策略,收購一間互補產品線或不同治療領域的公司,例如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AZ)收購Alexion,默沙東(MSD, 美加稱默克)收購Acceleron。此外,公司若是整合亦可以消除複雜的工作流程,節省大量的財務和營運成本。

 因素二:大型製藥公司研發效率不如以往

英國德勤健康解決方案中心(Deloitte Centre for Health Solutions)於2018年發現,12間大型生物製藥公司研發報酬率從2010年的10.1%下降至2018年的1.9%,同時在2015年時,透過追蹤四間小型但製藥領域更為專一的研發公司,同樣發現研發報酬率下降的現象,數字從平均17.4%下降至9.8%。隨著競爭加劇、藥物的削價壓力漸增以及研發生產力不斷下降,收購其他公司成為營收增長放緩和處理研發成本提升的解方選項之一。

因素三:專利期將屆

不僅產品週期將邁入成熟期的明星商品會推動藥商收購或合併其他生技公司,專利到期也是影響的元素之一,過去十年許多小分子和大分子藥物陸續經歷專利到期,2019-2021年間,專利到期讓前25大藥商一共面臨約850億美元收入減少的風險。

舉例來說,Humira(adalimumab)是霸佔全球最暢銷藥物排行榜首位多年的藥物,2018年甚至貢獻艾伯維(Abbvie)高達三分之二全年營收,然而,專利到期的警鐘也迫近了這個銷售藥王,許多生物相似藥正虎視眈眈這塊大餅。

延伸閱讀:安進發表生物相似藥趨勢報告:市佔率提升,醫療支出下降,一半的醫師沒有開立過生物相似藥

藥商的收購行為評價正反兩極?

頻繁的大小收購行動,也讓人們重新反思製藥業整合可能產生的結果和對個別公司業績造成的問題。最主要的兩個問題都和降低競爭力有關。

第一個是當收購集中化時,會導致創新活動大幅下降,因為收購方可能會將被收購方重複的業務範疇進行人事縮減或大規模裁員,導致員工士氣低落或文化衝突;第二個會讓少數藥商控制整個疾病領域市場,使藥商對於藥價更具有話語權,導致藥價上漲。

另外一方看法則表示大規模收購形成的公司,獲得FDA核准進入市場的機會更高,他們發現當收購活動增加時,無論是新分子實體(new molecular entities, NMEs)還是生物製劑許可申請(biologic license applications, BLAs),核准通過率明顯增加,因此認為收購這項行為不但能為新創公司創造機會,也實現了規模經濟,並進一步促進發展。

新創公司創新藥物產出的營收逐年升高,是大型製藥公司下個機會點?

根據麥肯錫研究指出,新創公司在全市場的創新藥物營收占比從過去2001年約25%成長一倍至2016年約50%,新藥開發耗費大量時間和資源投資,但成功的可能性通常不高,而到了試驗後期,不僅需要更高額的金錢投資,甚至還得具備複雜的監管能力,這往往非單一新創公司能夠負擔,此時大型製藥公司的介入,反而更有機會將藥物後期的臨床試驗和商業行銷部分做的完善,因此規模小,且富有創造力的公司可能就是下一個大型製藥公司物色的對象之一。

閱讀更多:大分割時代:危機?轉機?三間跨國大藥廠分拆公司,究竟分拆了什麼?

收購行動未完待續

近年來,許多藥商的收購行動逐漸轉往專業領域(Specialty care)藥物為主,包括基因療法、免疫腫瘤學、微生物基因體、孤兒藥等,尤其過去5年內,全球完成近2900筆大小不同的交易,總價值超過1兆美金。


為了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生存並保持競爭力,未來重大的併購案仍持續上演,儘管收購存在一定風險,但潛在的回報是巨大的,不僅經濟上能夠獲得營收做為回報,更重要的是在增加創新後,藥商能夠滿足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替病患創造嶄新的藥物價值。

**本內容僅提供企業、政策和學術等公開相關資訊。關於個人健康狀況或疾病治療方面的問題,建議應向專業醫護人員諮詢意見。

補充來源

更多精采文章